Category

刑法
在澳洲,警方可以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将某人逮捕带走。这类情况往往发生得非常突然,令家属或朋友措手不及,不知道该联系谁、能做什么,也不知道此时的沉默、冲动或误信“协助调查”的说辞,会不会害了对方。 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当你身边的亲友被警方带走时,作为家属或朋友,你应该立刻采取哪些步骤。 第一步:保持冷静,确认“是谁带走了人” 很多案件并不是正式逮捕,而是警方“带去协助调查”,但当事人实际上已经被限制自由。这时候请注意: 是否穿制服的警察?是否表明身份? 是否出示了搜查令或逮捕令? 是否告知了被带走的理由?(例如:涉嫌性侵、袭击、盗窃、违反保释等) 你有权问清楚: “请问这是哪一个警局的警员?对方会被带到哪个警察局?” 这对后续找律师、定位当事人至关重要。 注意:如果警察没有说明理由,请记录下现场警员的胸牌号、车牌号,或录音录像(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第二步:立即联系专业的刑事律师,要求介入 一旦有人被警方带走,你第一件事就是 找律师! 在澳洲,每一位被拘留或逮捕的人都享有以下权利: 要求保持沉默,不回答警方问题 要求联系律师 在律师在场前,拒绝任何书面或口头陈述 但现实中,警方可能会试图在律师介入前进行“自愿问话”或诱导性提问。一旦当事人乱讲、承认、解释,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哪怕本意是清白的。 律师的作用是: 第一时间联络警局,确认当事人是否被拘留 要求暂停任何问话 到场陪同问话 评估是否可立即申请保释 第三步:不要擅自联络“对方”或潜在证人 有些人被带走后,家属情急之下可能会: 找到对方(受害人或举报人)沟通 私下“劝说对方撤诉” 联系朋友,打听谁举报的 甚至试图“删聊天记录”或“替对方收拾东西” ⚠️ 这些行为非常危险,可能导致你自己被牵涉为 妨碍司法(Perverting the course of justice)、干扰证人 或成为刑事调查对象。 原则就是:什么都不要做!除了找律师,别试图“自救”。 第四步:准备好当事人的身份信息与基本背景 如果你是家属,律师会需要以下资料来尽快帮你亲人: 被带走者的全名、出生日期 大致住址、联系电话 是否有精神健康问题或药物依赖史 是否为留学生或临时签证持有者 是否有前科或正在进行的案件 这些信息将决定是否可以申请保释、是否存在遣返风险,以及律师应采取何种策略。 第五步:不要轻信警方的“协助调查”“问几句就回家”说法 在维州,即使是“自愿问话”,如果你在没有律师陪同下接受询问,警方记录下来的陈述也可以作为呈堂证供。 尤其是性侵、家庭暴力、毒品类案件中,警方常在掌握部分证据时,通过“套话”的方式诱导被告自曝漏洞。 没有联系上律师,千万不要开口! 总结:家属冷静、律师快速介入,是关键! 亲人或朋友被警察带走,第一时间该做的,不是慌、不是否认、不是什么都信,而是:果断找律师、全程沉默、依法维权。 五步应对流程: 确认是谁带走人,记录身份与信息...
Read More
案例分析 2023年底,澳洲广播公司(ABC)解雇了旗下主持人 Antoinette Lattouf,理由是她在个人 Instagram 上转发了一则涉及人道主义的内容。这一解雇行为最终在2025年6月被联邦法院裁定为非法解雇(Unlawful Dismissal)和不当解雇(Unfair Dismissal),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为无数澳洲职场人士敲响了警钟。 那么,在澳洲法律体系下,什么样的解雇行为属于“非法”或“不当”?遇到类似情况,员工又该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本文将结合Lattouf案,深入解析相关法律概念和实务操作。   什么是非法解雇(Unlawful Dismissal)? 根据《公平工作法》(Fair Work Act 2009)的规定,雇主若因以下原因解雇员工,即属于违法行为: 你行使正当权利(如投诉管理层、申请病假或产假、提出工作场所安全问题等) 你表达宗教信仰或政治观点 你怀孕、生病或需要承担家庭照护责任 你加入工会或参与合法集体活动 因你的种族、性别、性取向、年龄、残疾等受保护特征而被区别对待 在Lattouf案中,法院认定她被解雇的唯一原因是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政治立场,并未违反公司政策或造成职场混乱。这种因表达观点而遭到报复的行为,构成非法解雇。   什么是不当解雇(Unfair Dismissal)? 有些情况下,雇主虽然拥有合法解雇理由,但在程序上处理不当,依旧可能构成不当解雇。常见的不当行为包括: 未提前通知员工即解除雇佣关系 未给予员工陈述解释的机会 缺乏合理的解雇依据或评估过程 未出具正式书面通知 Lattouf在被解雇时,仅是入职第三天,未被通知问题所在,也未被给予申辩机会。法院认为ABC公司违反了“程序公正”(procedural fairness),最终判决其行为构成不当解雇,并需支付赔偿。   面对非法或不当解雇,该如何应对? 如果您在澳洲遭遇类似情况,应当采取以下步骤: 及时保存证据 包括: 雇主发送的解雇通知邮件 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记录(如短信、邮件) 绩效考核记录 任何与解雇相关的社交媒体内容截图(若涉及) 这些材料对于后续维权和诉讼至关重要。 确认是否有申诉资格 一般而言,您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才可向「公平工作委员会(Fair Work Commission)」提出申诉: 在同一雇主处工作超过6个月(小型企业需满12个月) 在被辞退后21天内提交申诉申请 无论是全职、兼职、临时工或怀孕员工,均有维权权利 寻求法律专业支持 在决定是否申诉前,建议您先请有经验的澳洲律师或专注于诉讼与纠纷律师评估您的案情。申诉的成功率及赔偿金额,往往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雇佣关系的性质、工作年限、雇主背景及解雇方式等。   结语:澳洲职场维权不是遥不可及 Lattouf案不仅是一位媒体人维权的胜利,也为所有澳洲职场人士带来深刻启示——雇主的权力并非无限,员工的权利受到法律严格保护。若您遭遇非法或不当解雇,不应沉默或隐忍,而应尽快采取行动,维护自身权益。 如您目前正面临解雇纠纷、遭遇不公平对待,欢迎联系我们的墨尔本律师团队。Fumens...
Read More
你知道吗?在澳洲越来越多华人因“不懂法律”而误踩红线,等到被抓才意识到,澳洲的毒品犯罪(贩毒)远比想象中严重。 那么,在澳洲到底什么行为会被定为“贩毒”?毒品种类和数量对判刑又有什么影响?本文为你系统讲解。   什么是“贩毒罪”?—— 不仅仅是“卖毒品” 在澳洲,《刑法典》对“贩毒”有明确定义,常见罪名包括: 贩卖(Trafficking) 持有意图贩卖(Possession with Intent to Sell or Supply) 进口毒品(Importing Drugs) 制造毒品(Manufacturing Drugs) ⚠️ 注意: 只要你持有一定数量的毒品,不需要证据证明你有“出售”行为,法律会自动推定你是“意图贩卖”,这就是所谓的“商业数量推定条款”。   毒品种类 + 数量 = 判刑轻重的关键因素 在维州(Victoria),贩毒的量刑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 毒品种类 不同毒品有不同的刑罚等级,例如: 毒品种类 常见例子 定性 最高刑罚 幻觉剂 冰毒、摇头丸、LSD 商业贩卖 严重商业贩卖 商业量 – 25 年监禁 大型商业量-终身监禁 海洛因/可卡因 常见街头毒品 商业贩卖 严重商业贩卖 商业量 – 25 年监禁 大型商业量-终身监禁 大麻 非法但相对较轻 个人持有可警告...
Read More
在澳洲,打架导致对方死亡,哪怕你并没有“想杀人”,也可能面临「误杀」(Manslaughter)的严重指控。 很多人以为只有“蓄意杀人”才会被判刑,其实不然。如果你在打架时的一记挥拳最终致人死亡,即使你并没有杀意,也可能构成“非故意杀人”中的“非法行为误杀”(Manslaughter by unlawful and dangerous act)——这是澳洲刑法中非常严肃的一项罪名。   什么是“非法行为导致的误杀”?(Manslaughter by unlawful act) 根据澳洲刑法,Manslaughter by unlawful and dangerous act 指的是: “行为人实施了非法且危险的行为,虽然没有杀人的意图,但该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人死亡。” 常见情形包括: 打架时出拳、推搡、摔打等导致对方死亡; 在酒吧斗殴中不慎将人推倒,头部撞击后死亡; 拿硬物恐吓他人过程中,对方摔倒或惊吓致死。   重点是:只要该行为本身是违法的,且“一个理性的人可以预见该行为可能导致严重伤害”,那么即使没有杀意,也构成误杀。   谋杀与误杀的区别 项目 谋杀(Murder) 误杀(Manslaughter) 是否有杀人意图 ✅ 有 ❌ 无 是否蓄谋 可能有 通常没有 最严重量刑 终身监禁 通常25年以下   判刑标准:误杀也可能面临多年监禁 在维州,误杀罪名成立,最高可判处25年监禁。法院会综合考虑: 被告是否主动挑衅或先动手 是否有悔意、是否配合警方调查 是否有前科记录 行为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 虽然比谋杀刑期轻一些,但误杀依然是重罪,一旦成立,将留有严重刑事案底,影响未来移民、入籍、职业资格等。   案例分析 A和朋友在墨尔本某KTV聚会时,与另一群人发生争执。过程中,A一拳打中对方头部,结果对方摔倒昏迷,送医后不治身亡。 警方调查认为小林并非蓄意杀人,但因为动手行为本身违法、存在危险性,因此以“Manslaughter by...
Read More
在澳洲维多利亚州,涉及刑事案件时,擅自与对方“私了”不仅不被鼓励,反而可能构成严重犯罪。根据维州法律,在司法程序进行期间试图以金钱、利诱或其他方式影响案件进程,有可能触犯“妨碍司法公正”(Perverting the Course of Justice)这一罪名,最高可判处25年监禁。 常见的“私了”情形有哪些? 在实际案例中,常见的“私了”情形包括: 受害方接受金钱赔偿并表示不再出庭作证; 涉案一方试图通过中间人联络对方,请求其撤销指控或更改证词; 主动提出补偿以换取对方不报警或不配合警方调查; 双方签订“私了协议”,希望避免正式司法程序。 尽管这些行为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视为“和平解决”,但在澳大利亚刑事体系中,这类做法极有可能构成对司法程序的干预。 维州法律对“妨碍司法公正”的界定 任何人若故意妨碍、干预或扭曲司法程序,包括使他人撤销证词、提供虚假信息、销毁证据或影响他人出庭的决定,均可能构成妨碍司法公正罪。 这是普通法下的严重刑事罪行,一经定罪,最高刑罚为25年监禁。 即使行为人没有明确的威胁或暴力行为,仅仅在明知案件已立案的前提下提出“私下解决”,也足以被视为企图影响司法程序。 实际案例:民转刑的法律风险 一名当事人在打架事件中成为被告,案件已经由警方立案处理。其后,该当事人派人与受害者沟通,希望通过赔偿金让对方撤销指控或更改口供。受害者未接受赔偿,反而将相关录音提交警方。最终,这名被告不仅面临原本的Assault(袭击)指控,还被追加了妨碍司法公正罪名,案件性质也因此升级,从可能罚款的轻罪,转为必须庭审、甚至面临监禁的重罪。 “想私了”也会留下证据 许多当事人以为只要不是书面合同,“口头私下谈判”不构成风险。但在现代通讯手段下,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通话录音都可作为证据,证明行为人有“私了”意图。 重要的是:法律评判的标准,不是你“是否威胁对方”,而是你是否试图影响司法程序的正常进行。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如果你真的希望与对方达成和解,必须通过律师进行合法协商,并在不违反检控原则的前提下,由检察机关决定是否采纳调解意见。刑事司法体系并不排斥和解,但前提是:不能私下干预司法流程。 总结:民事可以谈,刑事别乱搞 在维州,民事纠纷在适当程序下可以协商解决,而刑事案件一旦进入警察调查或法院程序,当事人之间擅自“私了”极易构成违法。对于许多华人社区来说,这种“习惯性私了”的做法,在澳洲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刑事指控,务必第一时间寻求专业的法律意见。不要自行“谈判”、不要留下任何“意图私了”的证据,更不要以为“赔点钱”就能摆平所有问题。 如果您正在寻找经验丰富的墨尔本刑事律师,欢迎咨询Fumens律师行。我们的刑事律师团队可为您保驾护航。
Read More
在社交媒体普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街上、商场或咖啡厅等公共场合看到冲突事件,都会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拍照或录像。 但问题来了:在澳洲,偷偷录音或录像合法吗? 特别是在维多利亚州(Victoria),很多人关心录音是否会构成侵犯隐私,或拍摄他人是否违法。本文将从法律实务角度,为您梳理维州有关录音与公共拍摄的法律边界,帮助您判断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可能惹上麻烦。 一、维州属于“One Party Consent”州:你是对话人,就可以录音 在澳洲,不同州对录音的规定不尽相同。维多利亚州是典型的“单方同意州”(One Party Consent State),意思是: 只要通话或谈话中有一方当事人同意录音,录音行为即为合法。 你是对话一方:可以录音 举例说明: 如果你正在和他人争吵,对方情绪激动、语言攻击性强,你在未通知对方的情况下开启手机录音或使用录音笔,这种情况下是合法的。 即使对方没有意识到正在被录音,只要你是对话参与人之一,并且你“同意”这次录音,就不违反《Surveillance Devices Act 1999 (Vic)》的规定。 你不是对话人:偷录他人谈话违法 但如果你不是对话中的任何一方,比如: 在餐厅偷偷在隔壁桌放一台录音设备,录下陌生人的谈话; 在办公室厕所安装监听设备,监听同事私下聊天; 此类行为将构成非法监听,涉嫌严重侵犯他人隐私权,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二、在公共场所拍摄视频是否违法?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在公共场合拍别人视频违法吗? 公共场所一般可以拍摄 在澳洲,街道、购物中心、广场、公园等属于“公众可进入的区域”。在这些场所拍摄视频,尤其是拍摄公开行为(如冲突、争执、交通事故等),通常不会被认为违法。 例如: 拍摄公共场合发生的打架或骚扰行为; 记录商场内店员或保安的不当行为; 用手机拍摄公共事件以备提交警方; 这些都是被澳洲法律广泛接受的“合法用途”。 警告:拍摄后随意传播,可能构成侵权 拍摄合法 ≠ 可以随意发布或传播 如果将拍摄内容未经处理发布到社交平台,并对他人造成羞辱、骚扰、舆论攻击等后果,可能涉嫌以下违法行为: 侵犯隐私权 名誉侵权(Defamation) 网络骚扰(Cyberbullying) 恶意传播他人图像(Image-based abuse) 特别是在未遮脸或未模糊处理的情况下传播视频、文字中附有真实姓名或其他识别信息,行为人有可能被起诉侵权。 三、合法录音录像的使用范围:仅限自我保护或司法用途 即便你录音或录像行为合法,用途也受到限制: 合法用途包括: 作为证据提交给警方 提供给律师或法院,在案件中使用 用于保护自己在冲突中的权益 不当用途包括: 上传到社交媒体进行“曝光” 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或网络暴力 公开传播未授权的隐私内容 四、小结:合法录音录像的四个判断要点...
Read More
近日,一起华人女性在悉尼遭到多名青少年围殴的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在澳洲能否动手自卫”的讨论。不少人认为,只要是出于自我防卫,就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然而,现实往往比法律条文更复杂。 结合维多利亚州(Victoria)刑事案件中的实际执法经验,介绍在澳洲“合理防卫”(reasonable self-defence)在实践中的运作方式,特别是维州警察通常如何处理此类案件,帮助公众更清楚地认识自卫行为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法律与现实的差距:不是你说“自卫”就算数 虽然澳洲刑法承认个人在特定情况下有权自我防卫,但是否构成合法的“合理防卫”,并非由涉事人自行判断,也不完全取决于谁先动手。 在实务中,维州警察在到场处理冲突时,往往更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例如: 如果双方互相殴打,不论谁先动手,警方通常会判断谁的伤势更重。 一方如果伤痕明显,例如脸部肿胀、牙齿脱落、流血等,容易被视为“受害者”。 另一方即使声称是出于自卫,也可能被认定为“施暴者”。 这一点在家庭暴力事件中表现尤为明显。即使冲突由女方先动手,最终被警方逮捕并起诉的往往还是男方,除非能提供充分证据(如视频、目击证人)证明反击是合理防卫。 二、“防卫过当”与“蓄意报复”的模糊界线 在现实中,“反击过度”常被警方认定为不合理防卫。例如: 如果对方打掉你两颗牙,而你还手打掉对方三颗牙,警方可能会认为你已经超出防卫必要限度。 在警方看来,防卫的底线是“只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是报复他人”。 这类案件中,即使对方确实先动手,过度反击也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如故意伤害罪(Intentionally Cause Injury)或袭击罪(Assault)。 三、实务建议:如何在合法防卫范围内保护自己? 面对冲突或潜在的暴力行为时,应尽量冷静应对,并采取以下做法以降低被错误定罪的风险: 尽量避免冲突升级 避免挑衅、辱骂等行为,尽量撤离现场。 保留证据 若可以安全操作,用手机录像或寻找目击者,为日后证明自卫行为提供支持。 避免过度反击 使用的防卫手段必须“合理且必要”,否则容易被认定为故意施暴。 事件发生后尽快寻求法律援助 即使认为自己没有错,也不要轻易接受警方陈述或自行解释,应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律师协助处理警方问话或出庭程序。 结语:自卫不是无法可依,但现实不容轻忽 在澳洲主张自我防卫并非没有法律依据,但维州警方处理案件时的倾向性、案件现场的主观判断、证据的不完整性,都可能导致“明明是受害者,却被起诉”的尴尬局面。 因此,了解“合理防卫”的法律边界,以及警方处理逻辑,是避免不必要法律风险的关键。 如您或家人正面临相关指控,建议尽早联系我们Fumens律师行的刑事辩护律师进行咨询。
Read More
在澳洲刑法体系中,涉及致人死亡的案件往往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并不是所有导致死亡的行为都属于“谋杀罪”(Murder)。还有一种常见的指控叫“过失杀人罪”(Manslaughter),两者在法律上的定义、构成要件和量刑差异非常显著。 什么是谋杀罪(Murder)? 根据《维多利亚州刑法》(Crimes Act 1958),谋杀罪的成立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被告的行为导致了他人死亡; 2. 行为具有故意或间接故意(如明知后果仍执意为之); 3. 被告有杀意(malice aforethought),即存在明确或推定的杀人意图。 谋杀罪属于最严重的刑事罪行之一,一旦被定罪,通常面临终身监禁,并且最低刑期也非常高。若您或亲属被控谋杀罪,建议尽快联系经验丰富的澳洲刑事辩护律师介入处理。 什么是过失杀人罪(Manslaughter)? 相比之下,过失杀人罪指的是:行为人无意杀人,但由于严重疏忽、过度使用武力、或在非法行为中意外导致他人死亡。 例如: – 在酒吧打斗中失手致人死亡; – 医疗人员严重违反操作规范导致病人死亡; – 驾驶员不顾交通规则,导致致命事故。 过失杀人的量刑通常低于谋杀罪,但仍可能面临多年监禁,依据情节轻重决定。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墨尔本本地的刑事律师能帮助您判断案件性质与辩护策略。 二者的关键区别: 谋杀罪(Murder) vs 过失杀人罪(Manslaughter) – 是否有杀意:谋杀罪有(明知且蓄意),过失杀人无(未打算杀人) – 是否蓄意:谋杀罪是,过失杀人是否 – 是否可判无期徒刑:谋杀罪是,过失杀人通常有上限 – 举证标准:谋杀罪更高,需要证明杀意存在;过失杀人相对较低,重点在于行为后果和疏忽 为什么这一区分很重要? 在法律制度中,“罪责”必须与“意图”相匹配。不能因为一个人造成了严重后果,就自动推定其有杀人之意。程序正义要求每一项指控都必须有充分证据支持。即使社会情绪激烈,也不能跳过法律的判断标准。 小结:法律不是为坏人开脱,而是保障公正审判 澳洲刑法明确区分谋杀与过失杀人,目的正是为了实现“罪责相当、证据为先”的法律原则。对于受害者家属、被告本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程序正义与准确定罪才是最重要的保障。 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此类严重指控,建议尽早寻求具备刑事辩护经验的律师协助,以确保案件依法处理,权益得到合理维护。欢迎联系墨尔本刑事律师团队 Fumens Lawyers,为您提供专业支持与案件评估。
Read More
在澳洲,很多人一听到“谋杀案可以保释”时会感到震惊,甚至认为是对法律的不尊重。然而,在刑事法律体系中,保释制度的核心并不是纵容犯罪,而是为了保障程序正义和无罪推定。 什么是保释(Bail)? 保释是指被控犯罪的人在等待审判期间,被法院允许以一定条件获得临时自由的制度。保释通常会附带一系列条件,例如: – 定期到警局报到 – 禁止接触证人 – 居住地址不可更换 – 交出护照 – 提供金钱或人身担保 澳洲法律强调:人在被法院正式定罪前,应被视为无罪。因此,在合理条件下,法院可以考虑是否批准保释。 谋杀案可以申请保释吗?</strong 可以。但由于谋杀属于最高等级的刑事罪名,申请保释的门槛相当高。 谋杀案属于《保释法》(Bail Act 1977, VIC)中需“反证责任”(Reverse Onus)适用的情形,意思是: 由申请人主动证明,自己获得保释是合理且不会带来风险,而非由检方证明不能保释。 在谋杀案件中,被告需证明: – 不会逃跑 – 不会妨碍司法程序 – 不会危害公众安全 – 不会再次犯罪 法院对这类保释申请的审查会格外严格。 法院会考虑哪些具体因素? 在衡量是否批准谋杀案被告的保释申请时,法院通常会评估以下几个方面: 1.案件本身的严重性与控方证据的强度 2. 被告的背景和行为记录 3. 是否有可靠的保释条件可设定 4. 是否存在精神健康或弱势状况 5. 对证人的威胁或报复风险 保释申请流程一览: 1.法律咨询与初步评估 2. 准备保释材料 3. 向法院提交保释申请 4. 法庭听证(Bail Hearing) 5. 法院作出裁决 6....
Read More
自2024年5月28日起,维多利亚州政府正式实施一项新的法律,禁止销售任何形式的砍刀(machete)。从2024年9月1日起,该法案更将扩大至全面禁止个人持有此类刀具,除非获得警方特别豁免。这项政策反映出政府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砍刀暴力事件的强烈反应,并旨在降低街头暴力风险。 一、为何禁止砍刀? 2024年上半年,墨尔本及其周边地区多次发生涉及砍刀的暴力案件,尤其以Northland购物中心事件最为严重:多名青少年手持长刀当街斗殴,一人重伤送医,数人当场被捕。此类事件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公众恐慌。 维州政府迅速回应,制定新规并启动全澳首个全面禁刀法案,目标明确——压缩犯罪工具的获取与携带空间,增强社区安全。 二、禁令的主要内容 🔒 自2024年5月28日起: 禁止销售砍刀:适用于所有零售形式,包括网店、实体店,甚至邮寄渠道。 所有销售行为均违法,商家须立刻下架相关产品。 🔒 自2024年9月1日起: 禁止个人持有砍刀,包括家用、收藏、表演或农业用途,除非持有警方签发的豁免许可。 所有非法持有行为将构成刑事犯罪,可能面临罚款或监禁。 三、赦免期安排:如何合法处理现有砍刀? 政府设置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刀具赦免期”,以鼓励居民主动处理已有的非法刀具: 赦免时间:2024年9月1日 至 11月30日 上缴方式:持刀人可将砍刀安全地送至最近的维州警察局 法律豁免:在赦免期间主动上缴者,不会被处罚 一旦赦免期结束,任何未获许可持有machete的行为都将被严格追责。 四、砍刀(Machete)法律定义 根据维州当前的法案修订内容: Machete定义为:任何刀刃长度超过20厘米,且设计用途为砍击或劈砍的刀具。 无论其原始设计用途为何(如厨具、农业工具、收藏品等),只要外形和结构符合上述定义,皆被视为machete。 这意味着,许多长刀形态的“工具刀”“表演刀”“仿真武士刀”都有可能被归入监管范围。 五、案例分析:家庭收藏刀具是否受限? 案例背景: 陈先生是墨尔本一名日本文化爱好者,家中收藏了数把日本刀(katana),用于日式剑道表演及装饰使用。近期他注意到新法案中关于“machete”的定义,担心这些收藏品是否属于禁刀范围。 法律解析: Katana作为传统武士刀,长度远超20厘米,但其结构和用途属于“sword”(剑类),并非本次法案定义下的machete; 不过,sword类武器本身已在维州《禁止武器条例》中列入受限武器; 合法收藏者需通过特别许可申请(如持有合法收藏目的、参与表演或文化活动等)才能保留; 结论:陈先生如已持有相应许可,并将刀具妥善储存,不会被该法案直接影响。但若不具备许可,需在赦免期内主动处理或申请合法豁免。 六、农业用途、表演道具是否豁免? 对于使用砍刀进行农业作业(如砍甘蔗、修剪灌木)的用户,维州政府表示:可向警方申请豁免许可,但详细审批机制尚未完全公开。 目前尚不清楚哪些情况将被视为“合理用途”,建议有相关需求者尽早联系警方或寻求法律意见,确保合法合规。 七、违反禁令的法律后果 一旦赦免期结束,未经许可持有machete者将面临以下处罚: 高额罚款; 刑事记录; 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监禁; 若携带至公共场所,被捕概率将大幅提升。 八、维州居民应如何应对? 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建议符合以下任一情况的个人立刻采取行动: 家中拥有20厘米以上的长刀、表演刀或仿真刀具; 商业销售渠道中仍有相关刀具上架; 有农业或文化用途的刀具尚未获得许可; 不确定现有刀具是否符合“machete”定义。 九、结语 维州新出台的machete禁令是近年来刀具法律最严的一次调整。其目标不仅是打击暴力犯罪,更是为社区提供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公众应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更新,并积极配合赦免期政策,以免因不了解法律而承担严重后果。 如您对非法刀具定义、合法收藏途径、豁免申请或上缴流程有疑问,欢迎联系Fumens律师事务所,我们提供: 法律合规分析 上缴流程指导 刀具持有合法化申请协助...
Read More
1 2 3 7

立即咨询

(03) 9590 6808 微信 小红书 WeChat QR Code Xiaohongshu QR Code